红绿映衬小山村
| 招商动态 |2017-03-09
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山西省平遥县,有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现在名气大增的偏僻小山村。这里,虽四面环山,石厚土薄,却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她,就是坐落在卜宜乡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海拔1500米、紧靠佛教圣地白云寺的遐角村。
邑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庄里院落幽雅寂静,村庄周围层层梯田,自然景观优美,范围达10平方公里。全村120户330口人,耕地面积397亩,丘陵荒山荒坡面积达3000亩,林地面积570亩,核桃、桑葚、樱桃、山楂等干果种植面积2000余亩,村内养殖羊和鸡等1000余只。
温暖的季节,当人们进入村庄,行至当年的红色战地遗址都督岭高地俯视时,一幅小村美景即映入眼帘:绵延弯曲的道路,栽满山坡的苗木,初具规模的桑园,绿色覆盖的梯田,时时飞来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再加上新建的垛口式观景围墙、车辆停放平台、采摘专用通道、引水蓄水及电力供应设施等等,蔚为壮观。
极目远眺:十几公里以外的村镇乃至县城轮廓尽收眼底,如果用望远镜观察,一定会有一种惊奇的视觉效果。如此高险的地理位置,也许就是战争年代被选定为战略要地的重要原因吧。
平遥不少人都知道,遐角村自然条件很差,当年描述大寨时的顺口溜同样适用于遐角村,那就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
多少年来,经过历届支部村委的不懈努力,组织村民通过发展养殖、栽种果树,外出务工等措施增加收入,已经收到初步良好的效果,然而对村民来说,仍然是脱贫有余而致富不足,可谓是步子不快年年走,成绩不大年年有。从2012年开始,新组建的支部村委一班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立足村情定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把红色革命记忆和绿色果桑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交相辉映,初步确立了一条集革命教育、果桑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路子。
关于遐角村最早的历史,目前尚未找到正式的文字记载,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据老辈人讲,遐角原本只是一个无人居住的丘陵山谷,先后有师姓和李姓两个家族的人从本县的南石渠和岳壁中街两地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并就着山势掏挖土窑洞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人口逐步增多,于清朝中期正式建村。因为村子位于都督岭下的西北角,人们一直称这里为下角村,“下”和“遐”在平遥当地方言中是一个音,后来被官府正式命名为遐角村。
被群山环抱的典型山村,是什么时候有了村南、村东深沟的?为什么叫石沟?可以这样说,暴风骤雨不计其数的光顾,山洪一次一次地洗礼,巨大的沙石嚎啕滚来,形成现在的不规则石沟沟壑。
在石沟的小溪流中,小鱼、蝌蚪在游荡。妇女们洗衣聊天,孩子们打闹戏水,男人们挑水浇园,其乐融融,乐在其中!
沟边有前辈们开发出来的旱梯田,由于水利不发达,十年九旱,靠天吃饭。
当时,有的村民抬着供品,艰难地爬到都督岭山顶的龙天庙祈雨。他们就这样,怀着对上天的崇拜与敬畏,对丰收年景的盼望,祈求下一场大雨。
遐角人就在这里,世代劳作,春种秋收,挑煤、挑水、打柴、割草,终年不离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年的重负荷体力劳动,使全村父老乡亲过早的身佝体衰。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遐角人吃苦耐劳、朴实厚道的优秀品格,革命的传统又孕育了遐角人英勇善战,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
近年来,受到改革开放的洗礼,独特的小山村,知恩图报的遐角人,在现任村支书、主任李江的带领下,按照“借助平遥古城景区,以白云寺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用本村的土窑、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以及红色遗址等吸引游客,适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发展思路,以果桑基地建设为抓手,高举红色旗帜,主打果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迈出了乡村旅游的扎实步伐。
现在,小山村遐角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刚起步,支部村委制定了《遐角村小流域红色治理可行性报告》、《遐角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实施以保生态、保环境为前提,开发农家乐餐饮、住宿、特色养殖观光旅游等具体规划,将会形成旅游观光、农副产品采摘、养殖、农耕体验、山村风情、徒步攀岩活动、农家乐等项目区。
下一步,怎么走?规划对闲置的几十个农家窑院进行维修开发,用来接待游客。村里还需完善采摘、攀岩、领养种植、农家饭、停车场、购物等配套设施。对荒山荒坡继续扩大种植开发,形成万亩的果桑种植基地。同时,还需不断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及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
小山村的旅游前景很看好,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发展道路,使蕴含在平静乡土文化表面下的山野娱乐元素彻底激发,将遐角村打造为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佛教文化、山乡观光、休闲娱乐、康体度假和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村的目标,一定会变为现实。
未来的遐角,是红色遐角,是绿色遐角!是红绿映衬下生机勃勃的美丽遐角!